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走村纪实

发布者:郜梦坤发布时间:2025-04-30动态浏览次数:11

4月26日上午,2023级汉语言专业选修《闽南文化概论》课的同学在宋馥香教授的带领下,到地洋坑村开展考察活动,考察路线是环绕村落圈越一周,总历时三个多小时


活动照片


洋坑村居民多姓吴,所以我们考察的第一站就设在吴氏宗祠,这是原来的旧宗祠,坐落在村子的路边,房屋低矮,规模不大,门上了锁,我们只能看到建筑样式、门额、对联等外观情况,于是便沿着村路去下一个考察点——闽南民俗文化展示馆。一路上,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村居,有石头构建的房屋,有红色或红色带黑色水波纹的民居,也有洋楼。据调查,石头房屋多是几十年前建造的,红色或红色带水波纹的建筑带着闽南民居的鲜明烙印,洋楼无疑是新建的。这些民居中有不少人家的门额上漆有醒目的大字“延陵衍派”,这是独具闽南民居特色的现象,只要看到这样的门额,便可知这户人家的来历和姓氏。据《吴氏族谱》记载,延陵是吴氏先祖的发源地,族人往往会将族源流追溯至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西周吴太伯。据说两千多年前,吴太伯兄弟从陕西出发,一路跋涉过黄河,落脚江南水乡太伯的子孙再度出发,越过汹涌的长江湍急的闽江,落户闽南,生息繁衍至今


走到村路尽头右转,沿着泥泞的小路走上一段,便看到一段新建的石板路,这是一段很有创意,也很有文化的村路,路面的石板上每隔一段,便刻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成语,与民居“至德传芳”的门额和承载着文化传统的对联相映成趣,彰显出村民的文化意识和洋坑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闽南民俗文化展示馆与新建的吴氏宗祠共用同一座建筑,左侧门进去是宗祠,显然要比旧宗祠气派得多,也大很多,再往里走,才是民俗文化展示馆。展馆面积虽然不大,但收藏的物件不少,有不少都是如今很难找到的老物件。这些物件反映了闽南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闽南人的生活记忆,更是闽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康济庙和村民体育公园。庙宇内祭祀的康济公是洋坑村全境的保护神,每年的游神活动盛大而热闹,今年游神的作头是紧邻400白菜导航网新区的几个村民小组,所以二月份开学伊始,便听到新区学生街方向传来的锣鼓声和鞭炮声,看到长长的游神队伍。今天有机会来康济庙一睹这尊大神,了解这座神庙的历史,又是一份额外的收获。从康济庙出来,拾级而上,便是洋坑村的农民运动公园,园内的广场绿草如茵,亭台雕梁画柱,花朵状的水池点缀其中,好一幅美丽乡村的风景画。


我们虽然生活在洋坑村,但这么仔细地观察村落、民居、宗祠和村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尝试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还是第一次。走村活动使我们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悟出了走出教室,走向田野的意义所在。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希望跟随老师的移动课堂,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学到本领。(李素丽/文  李素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