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为了配合《闽南文化概论》的实践课教学,400全讯白菜网汉语言专业选修该课的同学们在宋馥香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跟随讲解员一起探秘海丝路,追溯闽台缘。
活动照片
上午,师生们参观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宗教石刻陈列馆,通过反映唐以来落地泉州的域外宗教的石雕、墓碑、墓志铭,了解到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景教、摩尼教的一些历史,透过石碑上天使面孔的中国化特征,十字架与华盖、卷草纹饰、衣袂翩然的飞天的融合,中、西方姓氏的混用现象,印度教图案在中国的异化,以及石碑上叙利亚文、回鹘文、泰米尔文、阿拉伯文字和中国纪年等,这些“混血”石刻见证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使同学们理解了泉州唐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闽南海外贸易的盛况,深刻地体会到泉州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性格和闽南人“爱拼会赢”的理念,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特质。移步“中国舟船世界”展馆,一艘1974年出土于晋江后渚的南宋沉船复原模型映入眼帘,科学、精巧的水密隔舱设计令人惊叹,也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这座“东方第一大港”雄厚的实力和无与伦比的造船技艺。当讲解员将明朝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大陆发现后的环海壮举进行对比时,才知道郑和船队的旗舰长达125.65米,复原后的排水量为14800吨,远超稍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船的长度和排水量,而且中国木帆船的橹、舵、水密隔舱技术曾遥遥领先于西方国家。
下午,师生们踏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这座国内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闽台关系史的博物馆。展馆以“远古家园”开篇,通过地质模型还原了冰河时期闽台陆桥相连的景象,约在一万五千年前,闽越人驾舟越过台湾海峡,与台湾原住民共拓家园。讲解员根据两岸的考古发现,分析“南岛语族”先祖迁移路线、马祖亮岛古人类与台湾少数民族存在的母系亲缘关系、漳平奇和洞人与亮岛人相似的人类学特征,以及台湾少数民族建筑、信仰中遗留的闽越人习俗,揭示出海峡两岸的渊源和共通的生活习俗。“非遗传承”展区的清代闽南木雕师傅渡台传艺的史料尤其引人注目,族谱中记载着东迁台湾的族人工匠的名字,再看看台湾的建筑,从建筑样式、色彩、图案,到精美的木雕构件,无一不透露出闽南特色,无一不反映出闽南师傅的匠心独运。由此可见,“唐山过台湾”不仅仅是一部移民史,更是一部文化播迁史。
此次实践课借助“双馆双线”的参观形式,将书本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使同学们通过触摸闽南历史遗产,体悟闽南历史文化,高效地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增强同学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潘锦清/文 潘锦清/图)